听到崇祯再次开口希望周祥春入阁辅政之后,周祥春便逊谢道:“错蒙圣上青眼,微臣实在惶恐。只是微臣才疏学浅,只怕误了圣上的大事,此其一也。大明旧例,非翰林不得入阁,微臣同进士出身,未曾入得翰林院,不经词臣而为辅政,只怕坏了规矩。此其二也。旧例阁臣必为单数,如今五位阁臣俱在,微臣倘若再添加进去,便成了双数,亦与旧例不合。此其三也。如今微臣既蒙圣上天恩,替圣上掌控都察院,出入宫廷倒也容易,倘若圣上有用得上微臣之时,可随时召微臣奏对,微臣万死不敢辞其劳,又何须阁臣之虚名耶?”
崇祯一天到晚和文官打交道,自然知道文官们喜欢欲拒还迎这一套。如今听周祥春巴拉巴拉一大堆,字面上的意思是不想入阁,但是实际上却全是想入阁的意思。
这货的心思明白的很,不是不想入阁,而是担心自己的资历太低,圣上帮忙出面来个恩典,弄个翰林的身份让我过渡一下。而且如今内阁满员,圣上你看哪个不顺眼,顺手打发他回家吧,好空出名额来给我。
听懂了周祥春的意思,崇祯便开口道:“周先生但请放心,朕这就下手谕前往内阁,给先生补一个翰林学士。当初先生因为不肯阿附阉党,乃至于被打压进同进士之列,算起来倒是朝廷欠先生的,朕如今不过是还给先生而已。”
周祥春听了此话,激动眼泪直流,祖坟终于冒青烟了,这辈子的遗憾终于补上了。有了翰林的资历,接下来上有皇上的圣眷,下有王贤弟出谋划策,中间自己又手握帝党,不用多久入阁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于是赶紧跪地叩谢道:“圣上天恩,微臣粉身碎骨难报万一。”
崇祯双手扶起了周祥春,开口道:“周爱卿前后数次献上妙计解朕危难,论才学,诸臣之中周爱卿当为第一。朕久遭东林欺压,周爱卿又替朕组建帝党以抗东林,论忠心,诸臣之中周爱卿亦为第一。如此既忠贞又有才学之士,倘若朕不能用,又该用何人?”
说完之后,又拉着周祥春的手继续说道:“今后少不得以国事烦劳爱卿。朕不忘今日之言,愿爱卿亦不忘今日之事。咱们君臣携手,中兴大明,在史书上留下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,何如?”
周祥春听了此话,魂飞魄散,这货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谈帝党之事,这是要把自己坑死啊!
现在西暖阁里面少说也有五六个小太监在,谁有敢保证里面没有东林的探子?
如今朝政皆由东林掌握,倘若圣上和东林的意见一致,那自然没有问题,大家照此办理。倘若圣上的意见和东林相左,接下来便会有大把的东林上书来请愿,你在不听从,东林们便会把此事上升道亡国亡族的地步,有过分的甚至敢抱着奏折去哭太庙。斗到最后大多还是崇祯服软了事,这要是东林下了死力来弹劾自己,圣上又能保得住自己么?
别说老东林了,即使以周廷儒、温体仁为首的新东林,明面上和老东林内斗不已。一旦涉及到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东林整体利益,只怕新东林也不会坐视,双方肯定联手起来弹劾。
倘若此事传了出去,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。
圣上的话已出口,事情已经无可挽回。周祥春灵机一动,便跪在地上,左右看了一圈,接下来便闭口不言。
崇祯心里大为奇怪,刚刚还聊的好好的,自己谈性正浓呢,怎么这周爱卿便哑了火。反复再开口问了三四次,周祥春却只是磕头,然后看看四周,却不再言语。
崇祯想了想,便朝四周挥了挥手,开口道:“都下去,朕和周先生有事密谈。”
旁边的王承恩听了此话,便让众小太监撤去了外间,自己仍然留在旁边伺候。这也是皇宫中的规矩,不能让圣上单独和大臣相处,谁知道你会不会失心疯起刺王杀驾的念头。
待到众小太监退下,周祥春赶紧开口道:“请圣上速将方才那几位太监拿下。勿使其与外人接触。”
崇祯心里大为奇怪,开口道:“爱卿此乃何意?”
周祥春便磕头道:“事急矣!恳请圣上先行下旨,微臣稍后自当详细道来。”
正如崇祯方才所言,这周祥春才学和忠心都是不容置疑的。于是崇祯便挥了挥手,对着王承恩开口道:“速照周爱卿的意思办理。”
王承恩便领旨出来,到了房门口便召来了自己的心腹,如此这般的嘱咐了一遍。外面的心腹自然会去捉拿那几个小太监。
自己又退了回来,交了旨意后,在一旁叉手伺候。
见到事情已经办妥,崇祯便看向周祥春,等着他的解释。
周祥春便开口道:“回圣上,微臣发蒙之时曾读易经,内有‘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**,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’之语,微臣深以为然。今帝党势力薄弱,正当韬光隐晦之时,岂可宣诸于众人之前?倘若东林得知此事,只怕臣等死亡无日,帝党亦将分崩离析。”
崇祯这才猛然醒悟过来,开口道:“周爱卿的意思是,方才那群小太监内有东林耳目?”
周祥春便开口道:“东林诸人所谓好话说尽,坏事做绝。如今正窃圣上之权柄以为己用,自然担心圣上夺回权柄,心虚之下,岂会不在圣上身边安插耳目?加以太监去势之后,无物可恋,唯喜钱银一道。而东林又富庶异常,自然能投其所好,结交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