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“崮”,指的是四面陡峭、上端较平的山。属于地貌形态中的“桌形山”或“方形山”,或叫做“方山”。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、张家界地貌、嶂石岩地貌、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。
崮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之中,集中在沂蒙山区的境内,有名有号的崮不下百座,组成了壮美的沂蒙崮群,其数量之多、地域之集中、形态之壮美,为世界罕见。沂蒙“七十二崮”,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。
崮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,结束于距今约6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。它们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,经过漫长年代的浸蚀、溶蚀、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。
纪王崮,位于某县泉庄镇西北4公里处,以“秀、奇、美”享誉齐鲁。崮呈南北走向,海拔577.2米,山势陡峭、崮顶平坦,崮顶面积近4平方公里,“可容万人”,是沂蒙山七十二崮中崮顶面积最大、唯一有人居住的崮,有“七十二崮之首”、“天下第一崮”的美誉。清代康熙十一年(1672年)、道光七年(1827年)的《沂水县志》均记载纪王崮为“纪侯去国居此”。
纪王崮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势。有6个与山下相通的门:南门朝阳门、北门塔子门、西门坷垃门、东门凳子门、西北门走马门和东南门雁愁门。6门之中惟有南门朝阳门可以自由攀走,其他山门险峻无比,上下攀爬难于登天。
崮顶的纪王城,有巨石垒成的城墙,环绕四周。这些巨石由人工切割而成,小的有数百公斤,大的有五六吨重,让人叹为观止。城内有旗杆窝、金銮殿、纪王墓、妃子墓、擂鼓台、胭粉泉、上马石等十几处遗迹。还出土过古钱币、箭头及青铜、陶制器皿等大量珍贵文物,经专家初步认定,最早遗存不晚于春秋时期。
无论从颜色还是质地,这些巨石跟崮顶的石头和岩层差异都非常大,并且非常坚硬,历经数千年风雨,仍然巍然不动。据说这就是当年纪王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的防御城墙。为什么这么肯定它是古城墙呢?唐宋后使用的石块是大小均一的,而此前春秋春秋时期,由于没有利器的切割,石块都是大小不一的,所以由这点断定,至少近3000年了。这些石块小的有数百公斤,大的有五六吨重,在如此陡峭的山崖上,古人是怎样把它们运送上来的呢?
有人曾论证说,古人在冬纪泼水成冰形成滑道,然后用绳子将巨石运上来。只有这样,在没有起重机等现代设备的古代,古人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程。还有人说是用木块做滑轮运来的,这种运输方式在我国古代就曾出现过,三国时期诸葛亮制造的“木牛流马”能够在山道上运送粮草,显然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。
纪国,古书和金文中也称“己”国,是古老的姜姓诸侯国,为炎帝神农氏后裔所建。其祖先源于甘肃天水的成纪,唐虞之前迁入河南,夏朝末年东迁至山东半岛,最早活动于莱州、烟台地区,立国称“纪”。是东夷部族的一支——莱夷中最强大的方国。到商代,纪国向西发展,活动中心位于今青州、寿光、昌乐交界处,为商的东方属国;西周初年,因是炎帝后裔而再次被周王室封为侯爵。
纪国的核心区域在今寿光境内,都城在今寿光市纪台乡纪台村一带。
纪国的领土比较辽阔,主要包括今天的潍坊市大部以及烟台、青岛、日照、的一小部分,甚至今天江苏赣榆的某些地区也曾归其管辖。它东有酅邑(今临淄区皇城镇),与齐国隔淄河相望;西达鄑邑(今昌邑市西北);东南到郱邑(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);西南抵郚邑(今山东省安丘西南)。
西周时期,纪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。纪国的很多国君,在当时的西周王都镐京(今陕西省西安市西)的中央政府担任要职,并负有代表周天子监督、监视齐国的任务(即齐国的“监国”)。公元前867年,纪国国君纪炀侯向当时的周天子周厉王告了一状,说齐国国君齐哀公姜不辰荒淫无耻,致使周厉王用大鼎烹杀了齐哀公。从此,纪、齐两国结下了血海深仇。
春秋初年,纪国的实力比较强盛。纪厉侯(公元前740年至前708年)时期,公元前722年,纪国曾攻伐夷国(今山东青岛即墨)获得胜利;还于公元前721年迎娶鲁国的伯姬(鲁惠公女)、公元前716年迎娶伯姬的妹妹叔姬,与鲁国结成甥舅之国;并且积极开展外交活动,调停了鲁国和莒国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。纪武侯(公元前708年—公元前696年)时期,通过强化与鲁国、莒国结盟、嫁女给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等外交手段,两次挫败了齐僖公吞并纪国的企图,并与鲁国、郑国组成联军,击败了齐、宋、燕、卫四国联盟,终结了“齐僖小伯(霸)”的局面。纪、齐两国的仇恨进一步加深。
纪哀侯时期,因为国内统治阶层**堕落而导致国力大衰,而邻国、仇家齐国则国力大盛。鲁国虽力图保存纪国,但无济于事。公元前693年,齐襄公姜诸儿打着为齐哀公复仇的旗号,大举攻伐纪国,攻下了纪国的郱邑(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)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