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飞船停在山中,李越穿过山林竹海,走到了宜兴。一路上,他发现逃难的人比上次又多了,人们神情惶恐,宜兴没有士兵把守,城门大开,只是元军还没有到这里。
他到了孙小官人家,进了院子,阿卓就闻讯跑了出来,两个人抱在一起,阿卓大哭,李越眼睛湿润,但是没有落泪。他突然觉得他再也不是一个孩子了,赵宇孤军深入,他是援军,是坚强的左膀右臂,这个时候,容不得他还像以往那样随便。
孙小官人都看出这个李官人与过去不同,那个常常露出白牙笑的年轻人变得沉默了。李越每天还是带着阿卓睡觉,但在白天却完全让阿卓和他的小同伴在一起,自己和孙小官人查看各处粮食的储备和掩藏。
虽然他和赵宇确定了各种事件发生的日期,他还是每天都阅读历史的有关记录,唯恐出错误。为了避免误差,他在预定日子的前一天进行了对情形的确认。他离开宜兴,回到深山,驾驶飞船升空。果然,常州周围元军已成合围,密不可分的大团热点显示着聚集的军队。
按照定位芯片,李越找到了赵宇。放大摄像,他可以看到赵宇在护国寺的后院中摆了密集的床弩,他知道总数应该是一百张。以竹为架,每张一次可射出十支弩箭。如果不是他改进了原来的架构,让每张床弩拆开就是一捆竹条子,赵宇也无法把这些运入常州。可李越有些忧虑地想,这些是不是太不够了。如果想两架弩交替射击,那么一轮才五十张,五百支弩箭,赵宇说用概率计算过,能挡住如潮的元军,可李越总觉得单薄。
这弩有三个高度,可以调节,变化距离。李越看着地面屏幕中,赵宇指导着一个妇女怎么操纵弩架。他的旁边,有二十几个妇女也在练习,还有一群儿童在把小木棒当弩箭,往弩架上放。靠墙的地方,有高一点的孩子,在玩弄小短弩。因为空间有限,赵宇带的最多是李越设计的最小号弩箭,李越一边得意,一边心中打鼓:看着怎么这么不妥当呢?
他再搜寻一下,另一个光点在常州南部的平江北面,夹杂在一队热点中。他放大图像,看到叶铭和一队平民打扮携带兵器的人走着:数千增援常州的义军正在往常州的路上。从平江到常州,如果是行军不过是两三天的时间,自己正是该方案行动的时候了。想到此,即使他与赵宇多次研究了步骤,他的心还是止不住乱跳。